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学术观点 | 石琳霏、姜亚军 :中国英语教育四十

来源:外语界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英语教育四十年反思及其 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 石琳霏 姜亚军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语言学通讯推选文章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改革开放

中国英语教育四十年反思及其

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

石琳霏 姜亚军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语言学通讯推选文章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学界对英语教育的反思意见和建议,对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语专业建设提出五点建议,即在专业建设理念上把握我国英语专业的"中国特色",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上强调"多元化"和"特色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既体现"知识"又体现"能力"和"素质"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强调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

关键词:英语专业; 反思; 新文科;

文献来源:石琳霏,姜亚军.中国英语教育四十年反思及其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J].外语教学,2020,41(03):61-66.

期刊动态 | 《外语教学》2020年第3期目录

作者简介: 石琳霏,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 姜亚军,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应用语言学。

本文略有删节,正文粗体字为编者标注。欢迎阅读《外语教学》纸质期刊或者知网下载全文。

引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我国英语教学和研究界向来不缺少批评意识。对于英语专业的性质和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层面的"思考"和"反思",在外语类期刊和会议中早已是常态(曹光久1989;刘伟1995;张冲1996;刘天伦1996;刘毅2000;何兆熊2003;戴炜栋、张雪梅2007;蓝仁哲2009;胡文仲2011;蒋洪新2018;张绍杰2019)。 有人提出,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黄源深2010), 有人发问"外文系怎么办"(徐烈炯2004) 和英语专业"专"在哪里(胡文仲2008)。近期, 更有学者认为英语专业需要走出"困境"或者"危机"(曲卫国2016;查明建2017,2018), 也有人担心"这个专业在无形中渐渐消亡,或者名存实亡"(何兆熊2003:50)。当然,前一段时间 关于英语专业是否"对得起良心"的讨论在网络上也引起了不少关注。我们应该承认,正是这些基于不同视角的思考和批评,推动着我国英语教育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和发展。

《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以下称《国标》)已于2018年公布,各外语专业的《教学指南》也将面世。接下来,各高等院校的外语类专业也将依据《国标》和《教学指南》修订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即"新时代高教40条")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双万计划","新文科"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因此,通过梳理学界对英语教育多年来的反思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我们在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中开拓视野,凝聚共识,促进《国标》和《教学指南》的落实,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国家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01

学界对英语教育的反思

1.1 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反思

我国的英语教育,经过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约10年的努力,改变了无大纲、无计划、无教材的"三无"状态(胡文仲2009),其重要标志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的颁布实施。这两个大纲对规范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为时不久,外语界便开始了对自己领域的反思和检讨,发现大纲"在某些方面已经滞后,已不能充分反映出发展中的社会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更无法指导我国高校目前的英语教学工作"(何其莘2001:5)。

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在上海、北京等地高校的率先展开,部分外语类院校便开始了"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探索和实践(曹光久1989;刘伟1995;刘天伦1996;张冲1996;杜瑞清1997;戴炜栋、黄任1997;秦秀白、吴古华1999;胡文仲2009)。然而, 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外语界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有人提出"疑问和顾虑",认为这种模式动摇了英语专业的学科地位,忽视了人文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目的(胡文仲2014:113),因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给予英语专业"过重的负担和过高的期望","是英语专业所做不到的"(胡文仲2008:22)。

文章来源:《外语界》 网址: http://www.wyjzz.cn/zonghexinwen/2020/0720/366.html



上一篇:荐读|各学科CSSCI来源期刊官方微信公众号大全
下一篇:转发 | “填锦城.我看行”外语学院校友带你感

外语界投稿 | 外语界编辑部| 外语界版面费 | 外语界论文发表 | 外语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外语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