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学术观点 | 石琳霏、姜亚军 :中国英语教育四十(4)

来源:外语界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2 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总的来讲,是我国英语教育一次成功的转型。胡文仲(2009:15)总结了我国外语

2.2 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总的来讲,是我国英语教育一次成功的转型。胡文仲(2009:15)总结了我国外语教育60年四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尽管"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偏颇,也出现过不少争论"。

对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我们发现,一个最常见的说法是对《若干意见》中"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的质疑,即认为这种说法"忽视了外语专业的学科地位"或"否定了外语专业的独立性"(蓝仁哲2009:5)。这一批评意见应该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若干意见》中"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中的"外语"指的是"外国语言",而非"外语文学"。《若干意见》明确说,"过去常见的是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的结合"(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1)。英文中English一词,除了指the English外,一是指"英语语言"(the language used in Britain,the U.S.,Australia and some other countries),一是指"英语文学"(literature written in English,studied as a subject at school or at university)。因此,说西南联大的"英语专业"是"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学的结合",并无不妥。同样道理,"商务英语"是"英语语言"(而非"英语文学")与"商科"的结合。前文提到的德国乌帕塔尔技术大学的Department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Studies名称中的English显然所指为"英语语言"。其实,有学者早已认识"(我国的)外语专业本身具有复合性"(刘毅2000:15)。在我国,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但要从事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国别"研究,掌握其语言是前提条件。我国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与新闻、商务、法律等专业复合的。

前文提到,2000版《大纲》的制定开始于1996年,适逢世纪之交。当时修订工作的出发点之一就是"21世纪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规格",课题组还专门召开了"用人单位21世纪外语人才研讨会",希望"为21世纪的课程设置提供可行性分析的素材"(何其莘2001:5)。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当时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国家,也在思考"21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的问题,认为即将到来的后工业社会所需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20世纪(van Laar et al.2017)。现在,一般认为这种素质应包含critical thinking,collaboration,communication和creativity四个方面的能力,即所谓4C's,其中collaboration和communication层面均强调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和应变能力(Bourn 2008,2011,2015,2018)。因此,2000版《大纲》所提出的"复合型人才"理念应该说是具有前瞻性的。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的步伐,在中国高等教育普遍强调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强调"一专多能""一精多会"的背景下,外语专业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在这一点上,《国标》的观点是明确的,即培养具有包括"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等能力和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新形势下外语教育中文化自觉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是经济、文化合作交流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需要(袁小陆、赵娟2017:69)。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若干意见》中所提出的"由于各院校的发展不平衡,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内容和进程也必须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不少地方的英语系,在缺乏师资和其他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赶潮流式地开设"英语经贸班"等所谓"复合型人才"实验班;精读课选几篇经贸类文章,加上一门"外贸函电"或者"外贸谈判"的做法,既影响了原有技能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又未达到预期,招致了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批评和非议。

2.3 在培养模式上强调"多元化"和"特色发展"

据吴岩(2019)介绍,我国开设外语类本科专业的高校占全国本科高校数量的82.4%,专业点达到3000多个,其中英语专业所占比例无疑超过半壁江山。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千校一面",各种类型院校的英语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孙有中(2019:4)认为,我国外语专业的同质化主要表现在办学定位不清,培养目标无差别,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趋同,应用型专业和学术型专业混同;甚至"很多翻译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有名不副实之嫌,与英语专业的区别并不明显"。

文章来源:《外语界》 网址: http://www.wyjzz.cn/zonghexinwen/2020/0720/366.html



上一篇:荐读|各学科CSSCI来源期刊官方微信公众号大全
下一篇:转发 | “填锦城.我看行”外语学院校友带你感

外语界投稿 | 外语界编辑部| 外语界版面费 | 外语界论文发表 | 外语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外语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