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左少兴:古代俄语文学巨匠

来源:外语界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晚年所居的海淀承泽园小区,是北大离退休教师的住宅区之一,它位于蔚秀园、畅春园西侧。为避免影响颐和园和佛香阁的景观,这里的楼层较低(仅三层),却花木繁盛,别具一格。

我晚年所居的海淀承泽园小区,是北大离退休教师的住宅区之一,它位于蔚秀园、畅春园西侧。为避免影响颐和园和佛香阁的景观,这里的楼层较低(仅三层),却花木繁盛,别具一格。每家居住的面积不过70余平米。由于多年的相识与交往,邻友中给我印象颇深者,有俄语系的三位先生:左少兴、顾蕴璞、臧仲伦,我暗自称他们为"园内俄语三杰"。他们仨有几个共同特征:一,都是南方人,且年龄相同或相近,顾、臧同年,左比他们俩年长一岁。二,都是俄罗斯语言文学方面著名的专家学者。三,都致力于将教学、研究与翻译结合,著作等身。四,都外文与中文兼秀,翻译与著述俱翠。他们个性鲜明,且各有特别突出的专长。臧仲伦,性格内向、沉稳,埋头苦干,日夜兼程,翻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主要作品,还翻译了普希金、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以及高尔基等经典作家的作品,共计达1500余万字。2007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同时,他著有《中国翻译史话》等。不幸,他已于几年前驾鹤仙去。顾蕴璞,则性格外向、活跃,乐于助人。他以"俄罗斯诗歌翻译家"著称。代表译作有《莱蒙托夫诗选》《叶塞宁诗选》,曾编纂《莱蒙托夫全集》(5卷本),并有《莱蒙托夫研究》等专著。1997年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获俄罗斯作家协会颁发的"莱蒙托夫奖章"。

这里着重谈谈左少兴先生。今年,他已年近90,江西永新县人。微胖的中等身材,不论在北大校园,还是在承泽园内,遇见他,总是那么精神抖擞,谈笑风生。回到家中,他便俯首书案,或精读古典,或辛勤笔耕,从不中断。由于身患痛风顽疾,腿脚行走不便,他时常依仗自行车。前些年,他每天骑车到校园内活动、锻炼。近年来,他只能以车为杖,推着自行车在承泽园内漫步或与人交谈,仍然是一副潇洒、乐观的姿态。

我认识左先生,是1970年在江西南昌鲤鱼洲北大五七干校。按军事连队编制,他属第九连,我属第八连。一次因水稻种植的浇灌,需要抢制一批水泥管,便从两个连队各抽几人来制作这种管子。我与他从此成了"战友",一起劳动了一段时间。那时,我们才30多岁。当时的劳动相当艰苦,但精神却也悠闲。制作水管需要扎夯和浇灌水泥,我们常一边扎夯,一边谈笑,或呼喊着劳动号子。大概是由于我身材比较瘦小,他常叫我"小张",我叫他"老左"。时光荏苒,几十年了,我们都已年过80。有一次,我与一位客人因事奔走在校园内,老左骑着车老远地看见我,竟举着手大声高呼:"小张!"客人十分惊奇地问我:"怎么还叫你小张?"我只好尴尬地回答:"唉!一直就这样,他叫惯了!"

中国的古代俄罗斯语言文学巨匠

说起俄语,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强调学习苏联,俄语学习成全国一大热门,各大学公共外语课,普遍设置俄语,成为"第一语种"。老左于1954年8月由武汉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到北大俄语系任助教,正赶上这一热潮,并一辈子与俄语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俄语系条件优越:一是聘请的苏联专家较多;二是还有一批从苏联留学回国的青年学者。系里设置了文学和语言两个研究生班。同时,系领导还决定,由语言教研室三位青年教师(包括左少兴)脱产学习,要求他们在苏联专家回国后,能顶上专家所授的课程。1956年初的一天,当教研室主任田宝齐教授把脱产学习和承担任务的决定告诉左少兴时,他并没有思想准备,当田先生还说让他专门学习古代俄语时,他就更加感到愕然了。他心想,"我的现代俄语水平还亟待提高;恐怕难以学好古代俄语;而且,这门课也是冷门,我担心学而难以致用。"这种顾虑难免,我们中国人学习母语的古代语言文字,都常感困难,更何况是俄罗斯的古代语言文字呢?但老左经过反复考虑,特别从外语界前辈学者如李赋宁先生学习和讲授古代英语、英语史的经历中得到启发,自己虽然缺乏李先生在耶鲁大学英文系研究院学习、研究的有利条件,但终究有苏联专家的指导,只要主观努力,就会勤能补拙,勤也能补"缺"的。这决定了他一生治学的专业方向。

学校和系里为他先后安排了两位苏联专家授课。头一位给他与田宝齐教授上"小班"课,不久田先生因病退出,专家便只对他一人讲授俄语历史语法,并批改书面作业。他奋力攻读,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便做完了供苏联高校学生用的古俄语练习集。另一位从校外聘来的专家,每周一次来校授课,听课者又只有他一人,主要讲解古俄语文献,并质疑、答疑,使用当年苏联教育部审订的高校教材《古俄罗斯文学选读》。实际授课时间只有16周。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他争分夺秒地攻读了大量俄语文献资料。1957年下学期,他便为俄语系高年级学生开设了"俄语历史语法"课程。

文章来源:《外语界》 网址: http://www.wyjzz.cn/zonghexinwen/2020/0709/356.html



上一篇:语言研究出现数字化趋向
下一篇:语言学研究的语言哲学维度

外语界投稿 | 外语界编辑部| 外语界版面费 | 外语界论文发表 | 外语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外语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