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外语界》征稿要求[05/28]
- · 《外语界》投稿方式[05/28]
- · 《外语界》收稿方向[05/28]
- · 《外语界》数据库收录影[05/28]
- · 《外语界》刊物宗旨[05/28]
李锡胤:纯粹的灵魂 奉献的一生(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国家急需大量俄语翻译人才。1950年,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黑龙江大学前身,以下简称哈外专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国家急需大量俄语翻译人才。1950年,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黑龙江大学前身,以下简称哈外专)校长王季愚和教师熊映梧到燕京大学招生,李锡胤早就想学习俄文,又听说哈外专是一所革命干部学校,他毅然报名,改学俄文。
无论是名利还是生死,李锡胤都能坦然面对。他早早地在书柜上贴上了自己的“遗嘱”:“我年将九十,此生经历抗战胜利、全国解放,至今国泰民安、不断进步。生老病死、人生常事,夫复何憾。我病危之日,拒绝治疗,不大量输血,不换内脏,于国于己庶免重负。死后不举办丧葬仪式……”他说:“我不怕死,我都九十多岁怎能怕死?我不怕活,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么好我怎能怕活?我最怕半死不活,给党和国家增添负担!”
在李锡胤眼里,真心实意、平等待人永远最为重要。他坚持以“同志”称呼他人,无论是同事,还是学生;他总是以“老学生”自称,无论对前辈,还是后学。我国语言学家、语言哲学家钱冠连说:先生属于“真淡心人也”,其典型特征是看透、看开、看淡、不争,真正做到了“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面对自己在辞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李锡胤却说:“我编了40多年的俄汉词典,这是时代的需要,不是我个人的成就。”“我只是大词典中的一条小爬虫,幸亏有党的领导,没有迷失方向。”
一部《俄汉详解大辞典》,让他的名字响彻整个俄语界;他擅长书法,又非常“好说话”,经常有人向他求字,装裱起来挂在办公室。他对数理逻辑也颇有研究;他还关注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中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应用,成为中国外语界计算语言学研究和教学的先行者。
李锡胤的学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师黄忠廉曾撰文说:“在黑龙江大学这齐飞的群雁中,那只领头的雁便是李锡胤。他是一面旗帜,一支标杆,一张名片。凡俄语界,甚至是英语界,只要是语言文学界同仁,均仰慕之。”李锡胤的好友周退密赋诗赞誉其“学贯中西一代宗,文星灿烂耀长空”。
工作之余,李锡胤还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参加词典工作会议,他写下“何当报捷重经过,不负高天日正明”,表达振奋之情。在呈丁声树、吕叔湘、李荣等语言学家的小诗中,他写下“语学新年思老辈,诸多题目待开山”,表达了对老一辈语言学家的敬重和投身语言学研究的万丈豪情。参加画展归来,他也要感叹“亦是画师怜我老,殷勤彩笔示天姿”。
“他是群雁中领头的那只”
像对待他的第一班学生一样,李锡胤把自己真挚的情感、渊博的学识都奉献给了他的学生,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俄语教育事业。他说:“我坚持两条:一条是循序渐进,一条是以身作则。”
李锡胤亲自赴北京请赵洵“出山”,邀请她担任主编、搭建词典编写班子、帮忙解决经费问题。当时已经望七高龄的赵洵说:“我在和死神赛跑,我希望在死神到来之前把这个四卷本编完”“如果我看不到词典,请把词典放在我的遗像前。”遗憾的是,1988年12月赵洵因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未能等到《俄汉详解大词典》出版。
1926年5月,李锡胤出生于浙江绍兴。少年时期读私塾,为他奠定了扎实的国学基础。“我们中国人必须要学好自己的文化,要读古人的书,要直接与古人为友”。李锡胤背过两三千首古诗词,90多岁时,许多古文篇章仍然张口就来、倒背如流。这些古诗词都是他小时候“唱”着背的,在吟唱中,诗词就慢慢扎根在心里了。
1975年,全国辞书规划会议在广州召开,辞书编纂的春天悄然到来。李锡胤与会并领回编写《俄汉新词词典》和《大俄汉词典》两部词典的任务。这两部词典分别在1978年和1981年出版。之后,他又在赵洵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译审完成《苏联百科词典》。此时的李锡胤已经年近60岁。
李锡胤
2016年11月19日,北京大学举行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成立35周年纪念大会,为德高望重、桃李满园、为中国俄语教育事业辛勤工作50年以上的前辈学者颁发“中国俄语教育终身成就奖”,李锡胤名列其中。此外,他还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俄罗斯普希金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1953年春节前后,112班学生转出,之后陆续被派往抗美援朝前线。学生们大有枕戈待旦的气概,李锡胤回忆:“吃过晚饭,我送这批学生到哈尔滨火车站,他们齐声用俄语唱着《青年进行曲》,那是二战时期苏联青年奔赴战场前向家人告别时唱的歌。‘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我相信,这就是青春,这就是生机。青春决不在声色犬马,生机决不在利禄声闻!”多年后,李锡胤一直惦记着这些学生。“不知道我的那些上战场的学生们是不是活着回来,没有了他们的消息是我最大的遗憾。”
文章来源:《外语界》 网址: http://www.wyjzz.cn/zonghexinwen/2022/1021/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