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外语界》数据库收录影[05/28]
- · 《外语界》收稿方向[05/28]
- · 《外语界》投稿方式[05/28]
- · 《外语界》征稿要求[05/28]
- · 《外语界》刊物宗旨[05/28]
李锡胤:纯粹的灵魂 奉献的一生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李锡胤一生都将党和国家放在心中最重要位置,十分感怀祖国的日益强大。他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祖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这历史洪流中,我得以丰衣足食,并能‘行有余力
李锡胤一生都将党和国家放在心中最重要位置,十分感怀祖国的日益强大。他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祖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这历史洪流中,我得以丰衣足食,并能‘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深感荣幸。而我对人民的回报微乎其微。”
甘做“大词典中的一条小爬虫”
杨其滨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学毕业后,李锡胤先是在上海复旦大学英文系学习,由于战乱等原因,又先后辗转到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外语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文专科学习英语,后又考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费孝通先生学习社会学。
在李锡胤的回忆里:“出关有点凉意,可参加革命这一意识,像一股暖流在车厢里激荡。”
李锡胤改写南社词人刘约真的“未报春恩,化作春泥补”为“未报春恩,愧说春泥补”,并说“我的几块‘干泥巴'也太贫瘠了!”李锡胤曾经对他的关门弟子宋宏说:“我们生在这个社会,就要多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能尽多少力量就尽多少力量。我们不动摇,只要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干。”
1998年,这部历经40载编纂时光的《俄汉详解大词典》终于问世,成为当时国内收词最多的一部双语工具书,该书获全国辞书奖和国家图书奖。李锡胤也因为在辞书领域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获得了“资深翻译家”“中国俄语教育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今年9月,李锡胤静静地走了,他怀着对祖国的忠诚、对事业的无限热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永远地离开了。如他所愿,不给党和国家增添负担,没给亲朋带来“麻烦”。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俄汉词典编纂事业的萌芽孕育在哈外专。李锡胤、潘国民等辞书专家,在俄语词典编纂先驱——哈外专老校长赵洵的带领下,开始了俄汉词典的编纂工作。
但在黑大辞书人的心里,《俄汉详解词典》未能问世,让他们一步也不敢停歇。预料到短期不会再有这么多从事俄语教学、编俄汉词典数十年的人,他们觉得“有责任留点东西给后人”。
李锡胤还一直主张,他的学生不仅要学好语言,更要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哲学是用哲学语词写出来的数学式子,数学是用阿拉伯数字写出来的哲学论式。我建议外语系的学生必须修逻辑学、心理学和离散数学。”他还主张将数理逻辑应用于语言研究,一直参与和指导黑大机器翻译研究,并培养出一大批计算语言学者。
我国计算语言学家冯志伟和我国著名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马希文教授曾赴黑龙江大学参加英汉机器翻译系统的鉴定会议,李锡胤登门向他们请教一些关于机器翻译技术的问题,并表示自己对于数学和计算机都是外行,愿意更新知识,关注机器翻译这样的语言学新技术。回京不久,二人就看到一本关于数理逻辑的专书,作者竟然就是李锡胤。冯志伟回忆说:“我估计我们在哈尔滨给他介绍的有关机器翻译的那些粗浅常识时,他早就进行过精透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了!”
1952年秋,李锡胤从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毕业后,留在学校编译室工作,并担任俄语助教。他带的第一班学生是八级部的112班。每天的早自习和晚自习,李锡胤都要到教室“查堂”,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风雨不误、节假不休。学生们非常喜欢这位极其认真的“小老师”,都亲切地叫着李锡胤的俄文名字“凡尼亚”。
认真的老师“凡尼亚”
1958年,李锡胤、潘国民、秦万年三人联名写信给赵洵,建议用翻译代替自己收集语料、编写的方法,编写《俄汉详解词典》。赵洵回应说:“一个人一辈子干不了许多事,编词典是很有意义的!”雷厉风行的赵洵立刻决定一定要把词典编出来。但令赵洵和她的弟子们意想不到的是,这本词典直至40年后才得以出版,其间因为下乡办学、辞书所解散、赵洵蒙冤入狱等原因曾几度濒临夭折。
“我的几块‘干泥巴'也太贫瘠了!”
但李锡胤、潘国民没有忘记老校长的嘱托。为了这部词典,李锡胤四处奔波、联系各方。后来辞书所的同事们回忆:那时李锡胤也是60多岁的人了,为了节省开支,他四处奔走却连“打的”的钱都不舍得花。
“后来李锡胤向我介绍了图佐夫基于函数的语言信息处理理论和实践操作模式,建议我读一读图佐夫的《语言的数学模型》和《俄语计算语义学》。近年来,我国计算语言学界对于欧美的计算语言学研究很关注,但基本上不了解俄罗斯的计算语言学研究,李锡胤教授为我打开了俄罗斯计算语言学的大门。”冯志伟回忆说。
文章来源:《外语界》 网址: http://www.wyjzz.cn/zonghexinwen/2022/1021/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