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苏格兰中小学外语课程改革年的回顾与反思(4)

来源:外语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不仅如此,苏格兰在外语课程方面的评估评价标准不够全面,仅限于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无法满足改革中多元外语的评估评价需求。一方面

不仅如此,苏格兰在外语课程方面的评估评价标准不够全面,仅限于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无法满足改革中多元外语的评估评价需求。一方面,《卓越课程改革:经验与结果》中外语学科领域的目标要求具有统摄性,但是无法照顾不同语言体系的内在差异,也很难适应不同语言的学习规律和教学需求。例如,德语和英语同属于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族,具有相似的语言结构体系;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与英语的语言体系和逻辑大为不同,学生理解汉语可能相对较难。因此,在同一学习发展阶段,对学生德语和汉语的评估评价标准应该是在满足外语学科领域基本技能要求的同时有所区分。但目前苏格兰教育部未出台其他各语种的课程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苏格兰教育部提出的“1+2”双外语教学方法虽然开始关注第二外语教学,但仍然以第一外语教学为主,同一语种作为第一和第二外语学习时,其相应达到的目标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但这种区别目前并未在苏格兰外语课程领域的评价标准中体现出来。

2.课时分配存在冲突

“1+2”双外语教学在丰富学生外语学习体验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课时分配的冲突,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中学阶段,在已有12门或15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第二外语课程,很多学校和教师应接不暇,无法合理协调课程的课时安排问题。一方面,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外语课程改革流于形式,缺少对课程因地制宜的统筹整合。一些学校甚至以挤占其他学科的课时为代价开设第二外语课程,顾此失彼,难以保障其他学科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对改革政策的解读不够透彻,颠倒了第一和第二外语课程的主次关系,课时的设置和安排向第二外语倾斜。一些学校缩减第一外语的课时安排以开设第二外语课程,导致学生在还未奠定扎实的第一外语技能基础的前提下,转而学习第二外语。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也难以帮助他们实现外语技能的真正提高。这是与双外语教学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3.外语师资相对匮乏

苏格兰教学专业委员会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2015年,苏格兰的在职注册外语教师数量正在逐年递减 。[14]2008年,苏格兰的在职中学法语教师为1070人,到2015年只有744人;德语教师由2008年的180人降至2015年的118人。与此同时,虽然“1+2”双外语教学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苏格兰中小学对汉语、俄语、日语、波兰语、阿拉伯语等专业教师的需求,教师数量在近几年有所增加,但这些在职教师一共仅有313人,教师资源的极度匮乏成为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之一。一方面,很多学校由于教师资源的缺乏而迟迟无法落实“1+2”双外语教学改革,外语课程的开设受到极大的限制,第二外语课程很难做到开齐开满。另一方面,现有外语教师的工作负担巨大,不仅需要完成相应年级的教学任务,还需要协助区域内的小学开展相关外语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苏格兰中小学外语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虽然我国与苏格兰在国情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是纵观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改革历程,两者在外语课程理念、价值的认同、课程实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总结和反思苏格兰中小学外语课程改革的经验,有助于为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重视学科横向整合

外语不仅是工具性学科,也是人文性学科。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文化熏染的过程。苏格兰中小学外语教学融入相关的民族风俗、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等内容,有利于挖掘语言背后的民族内涵与文化内涵,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国际理解。同时,外语教学关注人文性内容也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从而更好地体现外语学习的工具价值。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关注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课程标准同时强调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但由于受功利化的教育思维以及应试教育压力的影响,外语教学的工具性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从多元文化视野出发,整体设置中小学外语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课程实施中实现外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文章来源:《外语界》 网址: http://www.wyjzz.cn/qikandaodu/2021/0309/533.html



上一篇:英语一年两考现实弊端需考虑
下一篇:新工科建设融入石油类高校外语翻译教学初探

外语界投稿 | 外语界编辑部| 外语界版面费 | 外语界论文发表 | 外语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外语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