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混合式教学视域下增强高校外语学习者中华文化(2)

来源:外语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丰富考核形式和内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对于学习有着指挥棒的作用,在中国教育体制中的大多数学生还是很关注考核结果,在考试之前还是会

3.丰富考核形式和内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对于学习有着指挥棒的作用,在中国教育体制中的大多数学生还是很关注考核结果,在考试之前还是会了解考试形式并认真备考。这种考试制度虽然有待商榷,但却是提高外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观的方法之一。例如,在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中华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规定用外语表述中华文化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对外语测试内容进行改革,在听说读写译每个方面都或多或少涉及一些中华文化及文化对比的内容,这将使外语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提升到新的水平。就日常考核而言,教师可以根据章节内容,合理安排个人或小组做简短的中西文化对比报告或中华文化推介报告,适当组织课堂辩论和讨论,在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给学生们提供深入思考的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评议,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对母语文化、民族文化的正向认知,进而达到认同,理性的文化观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保障之一。

4.加强外语师资建设,培养师资文化和信息化素养。语言的文化属性和外语的外交属性使得外语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兼顾着传播母语文化的使命和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观。教师的文化观和信息化素养对于师者使命的完成度有着一定的影响。外语教师具有正确的文化意识形态,才能对学习者的文化观作出正确的引导;外语教师具有一定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技能,才能使课堂丰富、有吸引力;外语教师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才能奉献专业的指导。因此,外语教师可以通过读书、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做好中西文化对比积累;教育主体则要有效推进教师信息化技术使用能力的提高,推广慕课、微课等建设方法,推广极简教育技术,提高教师合理确认、选择、搜索和整合信息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能力,为外语混合式教学服务,示范带动外语文化属性的升华。

四、结语

高校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接触西式文化,在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同时,其意识形态和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西化倾向,因此探索提高高校外语学习者中国文化认同意识具有现实意义。国人对外语学习的认可度居高不下,充分利用外语教育这块影响力最广的阵地对高校外语学习者渗透中国文化是实现民族文化认同的途径之一。通过文化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文化对比和平等交流意识,可以提高外语课堂的趣味性和本土化,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感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5]。

[1]郭晓川.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5).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

[3]杜秀莲.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认同与渗透[J].当代教育科学,2012,(11).

[4]黄家琴.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11)

[5]孙道壮,赵付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国际传播力的提升路径[J].理论探索,2018,(1).

一、前言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区域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区域核心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国家及区域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国家及区域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1]。西方大国以其经济实力为基础不断扩张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各种影响力,其文化也获得广泛认同,发展中国家在借鉴学习的同时,面临维护自身文化特性的使命。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了解外国文化,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常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2],无法展现自身文化身份。这是外语教学应引起重视的问题,也是中国文化战略不应忽视的问题之一。为培养平等文化交流意识,有必要在外语教学中补充中华文化元素,也有责任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身份认同观,提高本土文化的表达能力,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推动双向文化交流的正态发展。二、高校外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现状秉承师者的文化使命,笔者和课题研究成员就文化学习的态度、行为、语言能力和学习内容四方面对黑龙江部分高校外语学习者的中华文化认同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在态度方面,高校外语学习者对中华文化普遍认可,认同其在历史进程和国际交往中对世界和中华民族的贡献。在行为方面,面对恶意的文化入侵,外语学习者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能够站出来维护中华文化。在学习内容方面,多数学习者认为学习外语是为了掌握技能和通过考试,中华文化和外语能力提高没有必然的相关性,不必纳入课本、考试或考查中。在语言能力方面,多数受访者不能用外语准确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专有名词,在文化传播和推介中词不达意。此外,还有少部分学生坦言西方社会文明开放、发达,多借鉴学习没什么不好。综上所述,高校外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恰当的外语树立自身文化身份;大学外语教学缺失中国文化导入环节,忽视了中国文化认同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价值导向作用。三、中华文化认同在高校外语混合式教学中的实现路径外语教学中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实现依赖于语言教学、外语文化、中华文化内容的合理安排和规划,线上教学资源的精心设计、线下和课堂面授的耐心指导,不间断的必修、选修课程,大纲、课程内容、信息技术手段、评价手段和师资等方面的协同构建。1.调整外语课程体系,渗透中华文化认同。要在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认同教育,有必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语言和两种文化有机结合的纲领性文件,从而指导课程体系的修改和完善。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内容纷繁,“在制订文化大纲时,既要考虑到文化教育的多维性和层次性,也要考虑到文化教育的阶段性和文化项目的实用性”[3]。因此,建议外语教育指导部门从课程定位、性质、教学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和内容等方面,把中华文化内容写入大纲和词汇表,使从教者和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认同,从而弥补外语教学目的语文化的缺失。此外,文化意识培养无法一蹴而就,外语文化课程体系构建应点面结合,把中华文化“战略+核心内容+选修+后续学习”融入大学外语教学,从文化战略角度提高学习者的认识,在核心课程中增加中华文化知识、中西文化对比内容,开设中华文化英文选修课程,探索中华文化多种线上学习途径,从而打造系统的文化导入体系。2.依托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外语文化课程混合式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催生教育变革,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相比单纯的面授或单纯的在线学习,其学生的学业完成率相对更高[4]。外语教学主管机构和外语教材出版单位应开发和建设系统的、配套的精品文化教育资源,以此为外语课程的空间拓展提供途径,内容可包括中国文化外语在线学习网络平台、慕课平台和适合翻转课堂使用的微课、微视频等,使这些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开放化、移动化、碎片化,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减少教师单独建设在线资源所耗的精力和时间。外语文化混合式教学的基本范式是线上学习、课堂学习和线下总结。在线上阶段,教师选取教学资源,发布任务,学习者个人或合作完成学习,师生线上沟通;在课堂上,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师生评议,教师梳理重点难点,安排新的学习任务。在线下总结阶段,教师反馈存在问题,面授答疑,学生完成作业。混合式教学方式可以延展原本容量就不足的语言课堂,自主学习和讨论既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而且在培养批判思维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在线视频文化课程生动、短小和碎片化符合现代学习者的认知习惯,有助于文化教育泛在化和学习者文化认同意识的提升。3.丰富考核形式和内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对于学习有着指挥棒的作用,在中国教育体制中的大多数学生还是很关注考核结果,在考试之前还是会了解考试形式并认真备考。这种考试制度虽然有待商榷,但却是提高外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观的方法之一。例如,在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中华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规定用外语表述中华文化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对外语测试内容进行改革,在听说读写译每个方面都或多或少涉及一些中华文化及文化对比的内容,这将使外语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提升到新的水平。就日常考核而言,教师可以根据章节内容,合理安排个人或小组做简短的中西文化对比报告或中华文化推介报告,适当组织课堂辩论和讨论,在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给学生们提供深入思考的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评议,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对母语文化、民族文化的正向认知,进而达到认同,理性的文化观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保障之一。4.加强外语师资建设,培养师资文化和信息化素养。语言的文化属性和外语的外交属性使得外语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兼顾着传播母语文化的使命和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观。教师的文化观和信息化素养对于师者使命的完成度有着一定的影响。外语教师具有正确的文化意识形态,才能对学习者的文化观作出正确的引导;外语教师具有一定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技能,才能使课堂丰富、有吸引力;外语教师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才能奉献专业的指导。因此,外语教师可以通过读书、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做好中西文化对比积累;教育主体则要有效推进教师信息化技术使用能力的提高,推广慕课、微课等建设方法,推广极简教育技术,提高教师合理确认、选择、搜索和整合信息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能力,为外语混合式教学服务,示范带动外语文化属性的升华。四、结语高校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接触西式文化,在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同时,其意识形态和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西化倾向,因此探索提高高校外语学习者中国文化认同意识具有现实意义。国人对外语学习的认可度居高不下,充分利用外语教育这块影响力最广的阵地对高校外语学习者渗透中国文化是实现民族文化认同的途径之一。通过文化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文化对比和平等交流意识,可以提高外语课堂的趣味性和本土化,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感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5]。参考文献:[1]郭晓川.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5).[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3]杜秀莲.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认同与渗透[J].当代教育科学,2012,(11).[4]黄家琴.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11)[5]孙道壮,赵付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国际传播力的提升路径[J].理论探索,2018,(1).

文章来源:《外语界》 网址: http://www.wyjzz.cn/qikandaodu/2020/0721/368.html



上一篇:外语微课的问题分析及其对策分析
下一篇:新建本科院校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外语界投稿 | 外语界编辑部| 外语界版面费 | 外语界论文发表 | 外语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外语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